隨著風鈴聲響起,舞臺大幕開啟,西北大漠風情撲面而來,耳畔響起的卻是吳儂軟語的“上海聲音”。近日,大型滬劇《敦煌女兒》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,講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守望莫高窟半個世紀的故事。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,觀眾跟隨劇中人物穿越時空,共同走近樊錦詩致力莫高窟文物修復和保護的一生,也了解到常書鴻、段文杰等幾代敦煌莫高窟守護者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的故事。
樊錦詩成長于上海,卻在異常艱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。10年前,一篇關于樊錦詩“甘愿用生命守護敦煌”的報道深深打動了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,她決心將這位“上海女兒”“敦煌女兒”的故事呈現(xiàn)在滬劇舞臺上!皬奶镱^山歌、本灘、申曲到滬劇,滬劇的發(fā)展始終與上海這座城市一樣海納百川、兼容并蓄,在求新求變中與時代同步、與城市同行。我們希望通過塑造當代人物反映時代精神,拓展滬劇的表現(xiàn)空間和受眾群體。”茅善玉說。
從萌生想法到創(chuàng)排,歷經多年、數(shù)易其稿,茅善玉先后帶領主創(chuàng)團隊8次深入敦煌采風,在邊演邊改的過程中召開了10余次專家研討會,收集了數(shù)百份觀眾調查問卷,不斷打磨,最終成就了這部“十年磨一戲”的《敦煌女兒》。此次呈現(xiàn)在國家大劇院的《敦煌女兒》,與此前相比減掉了一些旁枝細葉,顯得更為酣暢和飽滿。在演出70多場后,身為中國戲劇梅花獎(二度梅)獲得者的茅善玉與人物也更完美地交融在一起,表演更為精湛純熟。
在時空交錯的場景中,茅善玉一個轉身便完成了25歲到80歲的轉換,配合舞蹈化的肢體語言,表演絲絲入扣。她根據(jù)人物不同年齡和情境設計的唱腔,不僅保留了滬劇的細膩溫婉,還融入京劇、越劇、黃梅戲、錫劇的唱腔特色,讓整體演唱充滿力度,人物表現(xiàn)富有張力。此外,錢思劍飾演的彭金章、凌月剛飾演的常書鴻、吳爭光飾演的段文杰的舞臺表演真摯感人,將筑夢敦煌路上的一個個人物鮮活地立于舞臺。
演出結束后,觀眾們無不被深深感染,用一次次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歡呼聲表達對“敦煌女兒”及一代代莫高窟守護者的崇高敬意。有觀眾表示,舞臺上懸掛的飛天形象勾勒出敦煌壁畫的背景,莫高窟里的禪定佛形象,呼應了樊錦詩腳踏實地的堅守,簡潔而又充滿詩意,一下子把大家?guī)У搅宋鞅贝竽,更好地襯托了“守一不移”的敦煌精神。
“《敦煌女兒》之所以受到觀眾認可,是因為一代代敦煌人從青春到白發(fā),追求理想、堅持理想,帶給我們啟示與共鳴!泵┥朴裾f。她介紹,《敦煌女兒》近些年來頻頻走入高校,在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演出多場,收獲不少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,很多學生因看了這部劇,了解了滬劇、喜歡上了滬劇。
《 人民日報海外版 》( 2021年05月24日 第 07 版)